迎校庆:萃英大先生——哲学家杨子彬

日期:2019-05-30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百余年办学的风雨历程中,有这样一批“大先生”们,他们坚守奋斗、默默躬耕,“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他们品格高尚,如竹似兰像菊,虚心淡泊高雅;他们栉风沐雨,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他们潜心科研,勇攀科学高峰;他们醉心教学,留得芬芳桃李;他们精神不朽,源远流长。

钜儒风雅,德高行远,穿越时空,独树一帜。值此110周年校庆年来临之际,学校特推出“萃英大先生百十载师德典范人物”专版,将陆续刊出为兰州大学110年的办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典范人物,以期在无限的缅怀、追忆和敬仰之中,激励广大师生牢记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在双一流的伟大建设中砥砺前行,再创华章!

本期人物:哲学家 杨子彬

杨子彬(1932—2001),河北枣强人,哲学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79年到兰州大学任教,曾任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

在兰州大学哲学系任教期间,杨子彬先后开设了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从先秦到唐末)、魏晋玄学专题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喜爱。陶景侃老师曾在访谈中提到,“杨子彬老师到兰大后,一面教中国哲学,一面实践中国哲学。他当班主任时,会请每一个过生日的学生到家里吃饺子。在学问上,他要恢复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建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把教过的人,听过课的人,汇聚在一起,影响力很大。”

因为杨子彬首先把自己的心 “交给学生”,所以他“能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从教78级第一班开始,他要求每人写一篇期中论文,认真批改,一丝不苟,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要加以纠正,使学生深受感动。78级刘斐同学写信说:“杨老师改文章比我们写文章还要认真。”他每年负责指导的三四篇毕业论文,至少细改两遍,有的甚至多达四遍,还将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意见,向系、校写报告。他不以教授自居,学生眼中的杨子彬是真师、恩师,是儒学精神的践行者。

学生唐文明回忆说,高考后接到兰州大学哲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发现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封用油墨打印的长信,本以为这只是一封例行公事的信,但其实只有他们这个班的同学收到这封信。写信者也有一番自我表白:自己主动要求和系里的另一位青年教师合带这个班。写信者就是杨子彬,那一年他已经56岁了。1987年他被聘为副教授后,面临人生新的选择,他可以继续做学问,写文章出书,也有机会走致富之路,但他一心想的却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大学教育探索一条新路。

除了他的理想主义情怀外,杨子彬在学生心目中更是一个真诚善意、可以交心的友人。唐文明记得当时杨子彬希望班里每个人都做班干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协调、管理能力。整个班级在杨子彬的指导下,遂有了自由发展的气息,每个人都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能。杨子彬竭力营造的那种提倡独立思考、自由发展的氛围,正是唐文明心中一个理想环境的缩影。

科研方面,作为冯友兰、张岱年的学生,杨子彬对中国哲学一直在认真思索。进入兰州大学后,他开拓了自己的学术之路,反对“为学术而学术”的腐儒作风,而是将学术的目的规定在为国为民与安身立命的大用途上。

关于孔子的研究和评价,杨子彬自成一派。其《用多维型方法研究孔子》受到中华孔子研究所所长张岱年先生的重视,被收入会刊;《孔子的君臣观》理清了先秦儒学和汉以后儒学的君臣观,澄清了对孔子的一个方面的误解,有助于“还孔子的本来面目”,被收入《齐鲁学刊》。此外,他还发表了《孔子的义利观》《孔子鄙视劳动人民吗?》《孔子的富民思想》《对国家职能的再认识》等文章。赵俪生教授认为,杨子彬的学术观点是对“四人帮”“批孔”观点的拨乱反正,对发扬学术的民主和塑造精神文明有着显著贡献,其论证思路清晰,历史知识不悖谬,体现出杨子彬对中国哲学史有着较深研究。

张岱年对杨子彬的思想评价是:“可成一家之言。”杨子彬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在新儒学的框架内展开的。他认为,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包括价值观与方法论,价值观是终极的,代表着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理想性价值目标;方法论是实现这个理想价值的“道路”。在他看来,儒学的价值观是以“忠恕”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最后指向的是大同理想;而实现这个终极性价值的方法是 “允执其中”的中庸之道。即儒者首先要守护一个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在理想的明灯点燃之后,要考虑如何在历史的特殊境遇中实现这个理想,即使是“知其不可而为”也要义无返顾。正如孔子所说“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夫子自道”是杨子彬生活的写照,他是一个一生都在驾着理想狂奔的真骑士。在一些同道友人的协力帮助下,他成立了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以研究和弘扬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思想为宗旨,于1998年创办并发行了会刊《国学论衡》,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例如1999年与香港国际儒商联合会、香港孔教学院在兰州大学联合召开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暨二十一世纪的儒学、儒教与儒商学术研讨会,面向民间传播儒家思想。

杨子彬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刚直不阿、光明磊落的一生;是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一生。他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发展壮大,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显著贡献。

(《兰州大学报》 2019年5月30日 总第937期 第06版:萃英大先生)

    发现错误? 报错
    文:
    图:
    视频:
    编辑: 赵洋
    责任编辑: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