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第一书记戴永生:村民心中的好“后生”

日期: 2022-04-27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西北的青年莫要再耽延,割断我们长衫、抛却我们浪漫……”奔走在田间地头的戴永生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兰州大学校歌中的这句歌词,还会不由自主地哼几句。身在延安的黄土地上,戴永生时常会回想起2014年9月进入兰州大学的那一天。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他的人生就跟西北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言说的羁绊。

还在兰大历史系当学生的时候,戴永生当过两年学院图书室管理员。在这里,他拥有了一个小小的“便利”——昆仑堂一座难求,他却可以在书山里尽情徜徉。他给一本本好书挨个编号,这里有哪些书,他心里都有底。那时教中国近代史的张克非老师,带完戴永生这一届就要退休了。在给他们上最后一堂课时,张老师嘱咐道:“在以后,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要想举重若轻,必须先要举轻若重。”这些经历,这句叮嘱,在多年之后,跟兰大人敦厚坚韧、扎实肯干的品质一起,融进了戴永生驻村工作的每一天。

2018年6月,戴永生大学毕业,报考了陕西定向选调生,去延安开始了自己的驻村帮扶工作。“当知道要担任川口村第一书记时,我脑子里真是一片空白。”突如其来的重任,让戴永生一片茫然,甚至有一丝恐惧。连方言关都没过的他,在村民眼中还只是个上过大学、说普通话的“后生”,连基本沟通都得边猜边靠村干部翻译。这个村子是什么样?多少户人家?有什么产业?每家每户各有哪些困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兰大历史系学到的知识、培养的写作能力和研究性思维启发了戴永生。他想,要了解一个物体,得知道它的形状、尺寸、重量、颜色、材质,脑子里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基本特征。对一个村子的了解亦不例外。

戴永生拿出了当年给图书编号的劲头,当起了“普查员”。他用了一个月时间,把村里的人口、土地、产业、贫困户、集体收入、重点地块等挨个摸了一遍底。全村300多户人家,这些信息死记硬背一时半会儿肯定记不住。于是,他在走访过程中写起了走访日志,记录了每户的基本情况以及走访的感受。通过梳理,他画了一张简单的村子平面图,标注了每户的位置,算是对村子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心里踏实了很多。

扶贫怎么扶?戴永生想,最起码不能干坐在办公室里,要家家户户多走走,田间地头多看看,和老百姓多聊聊。在走访中,他“盯”上了村里的兜底户曹忠亮。曹忠亮60岁了,早年患脉管炎导致截肢,老伴儿精神失常,老两口除了政府兜底政策和救济外,没有任何收入来源。戴永生每次去曹忠亮家,都能听到屋里传来拉二胡的声音。在聊天时,他得知曹忠亮年轻时最想当一名老师,教娃娃们学二胡,可偏偏害了这么个病。曹忠亮聊起二胡滔滔不绝,他对自身遭遇的无奈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戴永生意识到,面前这名兜底户缺少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收入,更需要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

这时,戴永生的“90后”思维模式——敢于行动、勇于创新——派上了用场。他想到现在短视频挺火,发发视频,开个直播,既能赚钱,还能与人交流分享、打发时间,不是挺好吗?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曹忠亮,曹忠亮笑着说:“我连智能手机都没用过,咋会弄那些个东西。”于是,戴永生向乡政府申请了5000块钱,给他购买了智能手机、麦克风等设备。在村干部的协助下,曹忠亮的直播慢慢开了起来,粉丝增长之快出乎意料,短短3个月,粉丝突破20万,现在稳定在25万左右。一把二胡,既拉来了好收入,又拉来了好心情。曹忠亮也成了戴永生的朋友,即便现在戴永生已经离开了川口村,他俩还会时不时通话,聊聊直播中的趣事。

驻村工作千头万绪,戴永生要操心的远不止一两个兜底户。在戴永生和村干部的努力下,村里2公里主干道油化了,干道两旁裸露地块建成了停车场;协调安装了70盏路灯,照亮了新农村,方便了村民夜间出行;天然气管网铺设完成,家家户户都可以使用;污水管网铺设完成,解决了全村污水处理问题;村民种大棚蔬菜缺资金,帮他们办小额贷款;疫情期间不好找工作,帮着村民联系工作岗位;种植遇到技术瓶颈了,联系技术员进村指导;为了能让村里老年人有个活动娱乐的场所,他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在村里打造了互助幸福园,供老年人活动娱乐……种种付出罗列起来不过百来字,但其中的艰辛,唯有过来人才能真正体会。

2020年年初,因工作需要,戴永生调到冯庄乡杜坪村驻村工作队担任队员。大棚产业园区是杜坪村的支柱产业,大棚就成了戴永生的新“办公室”。每天除了日常工作,他其余时间都在大棚里跟着学,学会了就干。浇水、打药、采摘、装车、销售……不久,他就成了半个“行家”。“住到村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假如只是把日常工作应付了事,村民就对你没有好印象。”干驻村工作两年多来,戴永生始终记着兰大张克非老师上的“最后一课”,勤勤勉勉,从不偷懒。“杜坪村在大力发展大棚产业的同时,还要在观光旅游、采摘以及农耕体验上下功夫。”戴永生说。看来,他的“90后”思维模式也许很快就能再次派上用场。

“坚守在西部,奋斗为祖国”这句铿锵口号的背后,站着无数像戴永生这样尝尽百般滋味的年轻驻村干部。如果毕业后没有去做扶贫工作,自己的人生会走上哪条路呢?戴永生不止一次想过这个问题。应该会选择回到家乡吧,可以离父母近一些,也能像其他城市的年轻人那样享受生活。人生如弈,落子无悔,戴永生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毕业时主动报名参加扶贫工作,一是情怀,二是喜欢。“农村需要我们年轻人,如果所有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去,那农村工作谁来干?如何能够一代接着一代干?”戴永生说。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让曾在“象牙塔”里的他迅速而扎实地成长起来。曾是历史系学生的他,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脱贫壮举。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他的学习之路并没有结束,而是到了一个新课堂,遇到了一些新老师。“希望年轻的学弟学妹,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抽时间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不要浮着。”在采访接近尾声时,戴永生这样说。

“90后”的戴永生,看起来与大部分年轻人没什么两样,他有青春的朝气、对工作的赤诚,也有面对困难的迷茫和坚韧。这样的他,也许让你很难将他与“第一书记”这个称呼联系起来,而我更愿意用老乡们的说法来称呼他——一个把乡村和村民们踏踏实实放在心里的好“后生”。

发现错误?报错
文:高原
图:
视频:
编辑:段晓耀
责任编辑:彭倩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