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兰大人】连蓉娜:从“我不会”到“我可以学”

日期: 2022-07-13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受到家里人的影响,高二时的连蓉娜就很坚定地想去学医,“就是觉得这个职业很伟大,很高尚”,高考填报志愿时临床医学成了她不容置疑的首选专业。于是,2017年她来到了兰大,成了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入学后,连蓉娜发现临床医学和她想象中的非常不一样。仅有一两个空格的课表、课后复习预习不完的课业、背不完的课本和做不完的实验,归纳为简单的五个字:“繁重的学业”。

为了“应对”这繁重的学业,和大多数医学生一样,她的周内是充实的,周末是忙碌的,甚至各种小长假和寒暑假也被课业、实验占据得满满当当。也正是这样的付出,才有了诸多收获:推免至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负责的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实现了甘肃省在该赛事中的“零的突破”;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CULSC)-生命科学竞赛、生命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三等奖;首届兰州大学青年创业者训练营朋辈导师;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参与发表国家级及以上论文八篇;近日,她又被评为兰州大学2022届出彩毕业生。

热爱科研的医学生

初入大学时,尽管对科研还一窍不通,但连蓉娜对科研就有着很高的热情,“什么都不管,就想着往前冲。”

《系统解剖学》是连蓉娜认为最难的一门专业课,“我当时根本搞不明白这门课究竟在讲什么,最后的考试也才考了六十多分。”为了学懂这门当时看起来特别难的课,连蓉娜在大二开学时鼓起勇气给基础医学院神经研究所的老师发了邮件,“很幸运,邵玉峰老师回复了我,告诉我可以联系他的博士生陈海林师兄。”

从那时开始,连蓉娜有了进入实验室学习操作的机会,而实验室也填补了她的课表上那仅有的一两处空白,“在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学一些实验操作。”很多实验操作比较复杂,她都会跟在师兄师姐旁边默默观察。

刚开始,连蓉娜连学姐布置的提数据的工作都不知道怎么完成,就靠着自己查资料、看视频钻研,终于搞清楚要用什么软件操作了,可下载下来的软件又不能使用,连蓉娜不厌其烦地反复琢磨,终于完成了提数据的任务,“我是那种不喜欢麻烦别人的性格,有什么问题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先去探索,实在搞不定了再去麻烦别人帮忙。”在诸如此类的工作过程中,连蓉娜也掌握了很多方法,这也为她后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科研没有什么窍门捷径,就是多动手、多观察,要去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动手操作是师兄让我们用砂纸把长方体的棱角磨平”,回忆起这段过往,连蓉娜笑了起来:“我们就带着麻制的手套拿砂纸磨,磨了好多天,大概磨了三四十个,最后手套都磨破了。那时候还没有疫情,日常没有戴口罩的习惯,但是磨到最后太呛了,我们都自觉戴上了口罩。”

大二的暑假,连蓉娜留在实验室做动物相关的实验,“我们养的是大鼠,特别长特别大,而且还具有攻击性。我每天都到实验室里给它打扫笼子,喂食,喂水,每天都是这样”。她转而说道:“每天早起去实验室待一上午,中午回宿舍休息,下午再过来,晚上可以自己安排。其实我还挺喜欢这种生活的,觉得比较轻松。”

自上大学以来,连蓉娜的每一个暑假几乎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印象中从大一开始我好像就没有在家完整地过过暑假”,尽管只需要坐30分钟高铁就能从兰州回到老家定西,但她暑假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

曲折的科研历程

进入邵玉锋老师的实验室后,连蓉娜作为负责人申请并完成了一项校创项目。“这项校创原本是作为国创的预实验来做的,但是没想到,最后没有申请到国创。”

这让连蓉娜失落了一段时间,她当时甚至没敢给老师发消息汇报这个结果。“更没想到的是,第二年申请国创又失败了”,这让连蓉娜很受打击,但也正是在这两件事中,连蓉娜明白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尝试、学习的地方。

步入大三,连蓉娜幸运地加入了基础医学院田金徽老师的课题组。

“我是2019年12月给田老师发了邮件,表达了想跟着他学习、做实验的想法,老师特别热情,他第一时间回复了我,发过来了他的电话号码”,这是连蓉娜和田金徽老师的第一次接触,这通电话让她久久难以忘怀,以至在事情发生两年多后仍然能快速准确地说出具体的时间点。“通常发出一封邮件可能很久才会收到回复,但是田老师在我发出邮件后一个小时之内就回复了。”田老师告诉她,“只要你肯努力,能够认真负责地做一些事情,我肯定会愿意给你提供一些机会。”那个暑假,作为本科生的连蓉娜在田金徽老师的实验室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位。

刚进入课题组,连蓉娜便主动参与到学长学姐们准备的课题中学习。在这里她遇到了又一位引路人高亚学长。“学长特别耐心仔细。我写的英文文章,语法错误他都会帮我改正”,说起曾经犯过的小错误,连蓉娜有些不好意思,“其实这真的很不应该,但是学长不会生气,还会鼓励我。”连蓉娜犹记得有一篇文章反反复复改了近一年半,换了六七个杂志,在这个过程中她反复琢磨论文的写作方法,反复推敲语言。

2021年,大四的连蓉娜和团队带着“‘用心,为癌升温’miRNAs早期胃癌筛查试剂盒”的项目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高教主赛道金奖,实现了甘肃省及兰州大学在该赛事上“零的突破”,“为癌,为爱”,解释名字含义的连蓉娜露出了笑容。三年的努力,在这一刻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大二的时候从学长学姐们所做的有关科研的分享中了解到“互联网+”比赛,她就将参加该比赛纳入了自己的大学规划中,“一直对这个比赛念念不忘,一直想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无所谓,自己也没有留下遗憾了。”

从2020年到2021年,全程八个月的时间,连蓉娜和小伙伴们一起完成了这个很少有医学生参加的比赛,中间还穿杂着研究生推免面试、实习等各种事情。PPT一遍一遍调整,甚至推翻重改;不会写商业计划书就从买资料开始一点点看,探索着尝试,“那段时间其实挺痛苦的,实在看不懂,没有一点头绪”。但没有人放弃,对连蓉娜来说,团队中的小伙伴是支撑她前进的动力。“我是负责人,还有那么多跟我一起努力的朋友,我必须对大家负责,不能因为自己的因素让大家共同的努力见不到成果。”

有温度的初心

对连蓉娜来说,这个金奖带给她的意义已经超过了项目本身。“从高中到大一、大二,我对自己的规划一直是去努力学习,去提升学历,去做个好医生,仅此而已。”这个比赛让连蓉娜打破了一直以来对未来职业规划的限制,“我或许可以尝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等很多其他东西。一个传统型的医生能够顾及到的病人数目其实是很有限的,但如果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研发,几个人的力量可能惠及更多病患。这也在医学生的奋斗目标之内,是相辅相成的。”

“刚入校的时候,我觉得临床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连蓉娜这样描述自己对医学的感受,“但是后来我慢慢体会到,技术固然重要,但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文关怀,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和患者沟通。永远怀有仁心,永远都要善良,永远都要记得自己最开始工作时的那种情感态度!”

大四到大五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实习经历带给了她很深的感受,也让她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肾内科实习时遇到的一对老夫妻”,连蓉娜回忆道,“住院的是奶奶,爷爷也八十多了,一直都陪在旁边。爷爷有一个挺厚的本子,密密麻麻地记得全都是每天早上奶奶的血压、血糖是多少?每天吃了什么降压药?效果怎么样?”连蓉娜曾经借给爷爷一支笔,但之后没两天奶奶就去世了。这件事让连蓉娜伤心了很久,“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不是这个病例有多罕见,也不是病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付出多少,而是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很重要”。

因此,推免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之后,连蓉娜选择专攻的方向就是老年医学,“我希望自己能在未来成长为一名医术比较精湛的医生,能帮助老年人减少痛苦,或者尽可能地延长生命。就像获金奖的那个项目,我们做的是检测胃癌的试剂盒,就是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在胃癌早期及时发现,早期胃癌是可以更好治疗的,患者就可能拥有正常健康的生活。”

“每一个选择学医的人都应该有一些情怀,都怀揣着一些治病救人的大梦想。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记住最初学医时候的初心。”连蓉娜如是说。

发现错误?报错
文:王淑涵
图:
视频:
编辑:魏丽红
责任编辑:彭倩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