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报】老城

日期: 2023-04-18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原创·首发·独家

家乡是个老城,藏在北国一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打我记事起,她仿佛就没增减过一砖一瓦,以至于她的样貌布局,像地图般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条大江贯通老城南北,沿着江岸是两条悠长的街市。西岸的街市以吃食为主,由南向北一溜餐馆小吃店铺展开来。每天傍晚时分,西岸便热闹起来。老城的居民大多劳累了一天,不愿再忍那庖厨之辛,便来此地吃夕食,偷得片刻的清闲。再晚一些,夕阳彻底敛去最后一抹光彩,西岸街市沿江的一排路灯便也相继亮起。夜色愈浓,人也愈多,餐馆前都搭起了临时帐篷,内设桌椅,供迟来食客歇脚。帐篷顶悬挂一个白炽灯泡,扯根电线便可点亮,虽不及店内亮堂,却也颇有一番吃席的韵味,更显热闹。等菜期间,男人们三五成群,喝酒划拳,老人们轻抚着手,谈着年少时光,妇女们则牵着孩子,互相唠着家常。这番景象,在那个娱乐设备匮乏的年代,是再常见不过的了。男人的划拳声、女人的巧笑声、孩子的叽喳声、砰砰的炒菜声、呼呼的风声……这些跳动的音符在西岸上空汇聚成音乐的海洋,哪怕是最高超的艺术家,也创作不出这般岁月静好的生活之歌。

夜深了,行人也纷纷散去,很快街上便空无一人,只剩下浓稠的夜色。风呼呼吹过街道,远处传来易拉罐滚动的声响,不知谁家的猫还未入睡,不时发出“喵喵”的叫声,是家里进了老鼠吗?千门万户都变得黑黢黢的,只零零散散几户人家还亮着灯火,灯火前应是奋笔疾书的学生吧。想来灯确实是个好东西,既点亮了知识,也温暖了夜归人的心。“哗啦,哗啦……”悠长的江中传来划水的声音,放眼望去,只见江中零零散散缀着几盏渔火,缓缓移动,似乎还有飘渺的歌声,他们应是老城最后入睡的人吧。再过不久,渔人也将睡去,到了那时老城才会沉沉睡去,然后做个悠长的梦。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彼时的光景,可能会感到小吃店门面的破旧、街道的拥挤还有人群的嘈杂,会觉得糟透了,但那个时候舒缓如歌的生活,却是现在的人们很难享受得到的。老城虽老,但她悠久的文化却孕育出这种符合自然规律的舒缓的生活,在她悠扬的节奏里,人们自得其乐。

东岸的街市则以娱乐为主。与西岸平平无奇的小吃店不同,东岸的建筑高低不一,样式繁多,一眼望去鳞次栉比,也许这是为了吸引老城的居民吧。不过当时的建筑虽花样多,但其实还是比较老旧落后的,所幸当时娱乐设施不发达,老城人觉得这些娱乐场所已经很新鲜了,也都乐意来玩。当时最受欢迎的就是游乐园了,往往是小孩子缠着父母要来玩耍,觉得孩子在家里惹人心烦而把孩子“赶”来此地的也不在少数,更有爷爷奶奶们宠爱孙儿辈而带他们来玩的,所以小孩子也算是为游乐园立大功了。游乐园的火爆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排队往往要很长时间,年轻人多站会儿不要紧,老人就吃不住了,所以游乐园就专门准备了一些马扎供老人们使用。不过有时人多马扎也不够用,这时排队的老人们便会互相推让,往往坐一会儿就让给没座的老人,一来二去就聊热乎了。

游乐园比较受孩子欢迎,书店影院这些场所则为年轻人钟爱。那时的影院是放映机放映的,不像现在那么先进,不过仍能带给年轻人个把小时的艺术享受。每逢重大节日,影院老板们必定会在广场、公园这些场所免费放映应景的电影给老城居民们看,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回报社会。最受学生欢迎的莫过于书店了,在那个娱乐设施匮乏的年代,读书真的是一种享受。到周末,书店往往人满为患,许多学生都在假期借书来看,与书中人物为伴,以此消磨这两天的漫长时光。有些人看书慢,借书的时候就跟书店老板商量能不能延期几天,老板大手一挥欣然同意。因此,书店老板在老城是极受学生欢迎的。我比较喜欢篮球,但公园里篮球架几乎就要散架了,体验并不是很好。所以我和朋友们就只得去私人球场,每次大家凑齐入场费就能享受一个下午的快乐时光。有时打球的人临时有事,也会把场所免费转让给其他球友,我和朋友们有幸遇到过几次,所以我们也很乐意效仿他们的做法。老城的人都很热情,这也是日复一日受老城历史文化滋养的结果,老城文化给予了老城人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情味儿。

老城西南角有个四合院建筑群,自老城建城之初就存在了,据老一辈人说,这些建筑从来没变动过。建筑群整体成正方形布局,内部穿插着数十条小巷,皆为泥土路。四合院门上的红漆脱落得不成样子,一道道细微的缝隙如蛛网般密密麻麻地铺在其上。门中央的铁锁布满了时光的锈痕,两边的锁扣,就像一双沧桑的眼睛,静静地看着岁月的流逝。

推开门,一股令人牙酸的吱呀声直刺耳中,院内的景象也映入眼帘。正中央对着大门的是堂屋,两侧是东西厢房。堂屋顶瓦片如鱼鳞般向下铺成一个巧妙的弧度,两侧是飞檐翘角,更给院子平添了一股端庄的气息。堂屋两侧开着两扇圆窗,虽然窗棂布满了灰尘,但上面雕刻着精巧的花纹,可以想见当初这些窗户是多么的精美。推开堂屋的门,一股凉意扑面而来。上方横着一根梁木,梁木上雕刻着繁复华美的花纹,当年的工匠若没有几十年的功力绝不可能雕刻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屋里的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大多被岁月侵蚀得不成样子,但其中的艺术结晶却仍倔强地对抗着时间。堂屋正中间摆着两张椅子,不禁让人遐想连篇:当年此间院落的家主家母应该就分坐在两侧,享受着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退到院子里,向天空望去,却见四四方方的一角,当初的工匠是否也注意到了这点?如果他们注意到了,是否想过为人们创造一片圆形的蓝天呢?时光流去,早先那批能工巧匠也都被岁月化为尘埃,他们的手艺也已近乎失传,所以这些院落算是他们在这世间最后的智慧结晶了。老城西南角,这些院落静静伏卧着,与天地为伴,与时间对抗,为老城的人、也为所有尊重历史的人保留着文化的传承。为什么这些建筑能保留至今?因为有人在呵护它,只有我们主动去保护它们,才能守住这最后一点传承之火,不然它们很难抵得住时间的洪流,即使熬过了时间,最终也逃不过资本的“血盆大口”。

时隔多年再次回到老城,只觉得老城不再是老城了,新老建筑的比例直让我感叹现代化进程之快。西岸原先那一溜小吃店,现在被各种充满现代气息的餐饮店所替代,只剩几家老字号夹在现代餐饮店中间苟延残喘。小吃街街边修了人行道,不再允许餐饮店在街上摆放桌椅帐篷,用他们的话说,这叫美化街道。大江里很干净,连一只船都看不见,以后应该也没机会看见晚上的渔火了。东岸依旧是娱乐场所,只是情况和西岸类似,充满了现代化气息。我只觉得这种现代化把我和老城隔得很远很远,心里未免有些难受。

路过书店,便想进去转一转。正漫不经心地翻着书,忽然听见有人在跟老板说话。“老板,我看书慢,可以延期几天吗?”老板是个青年,只见他大手一挥,准了。我不禁莞尔,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那个老城,那个充满人情味的老城。看来我多想了,现代化的是城市,是外观,老城人的内心依然没变。老城公园多了起来,每到晚上里面有很多散步的人,释放一天的烦恼。虽然现在生活节奏快了,但他们依旧在尽力创造慢节奏的生活,哪怕只是片刻,也足矣使内心宁静。和朋友谈话中了解到西南角的建筑群已经没了,被资本变成了商业街,当时我分明感到老城的心在泣血。晚上和朋友吃饭,他指了指新开的餐饮店和那几家老字号,问我吃哪家。我想了想,都要去,新的旧的都要吃。现代化变革是进步的,是好事,但有些东西不能变,要留着,比如老城的人情味,西南角的建筑群,这些东西是老城的根本,现代化变革要在保留根本的基础上进行,不然现代化变革就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可惜西南角建筑群没了,那是文化是艺术的消逝,万幸老城居民还能享受片刻舒缓的生活,也万幸老城的人情味依然没变。

老城的文化和它滋养的人是根本,只要这些不变,那无论她穿多么新的衣服,我们都会无条件支持,甚至我们会主动帮她买新衣服,又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穿新衣服呢?

杨泷雨(草地农业科技学院2019级本科生)

《兰州大学报》1058期04版

发现错误?报错
文:杨泷雨
图:
视频:
编辑:王佳怡
责任编辑:彭倩
主编:彭倩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