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十四五”实干成就“倍增+”】发挥优势 凸显特色 兰州大学助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日期: 2023-10-09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原创·首发·独家

两千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驼铃声连接起中国与中亚,建立了从长安通达罗马的贸易往来和文明交流的“丝绸之路”。两千多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交流脚步从未停歇,文明互鉴之路从未止步。

新时代,“一带一路”的梦想正在崛起,一条绵延千年的文明之路又焕发着新的生机。2013年,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不断深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兰州大学,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作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积极贡献兰大力量。

立足汉语国际教育
担当“一带一路”文化宣传使者

“未来总有一天会发觉,我们为自己而骄傲,未来总有一天会见证到,中国梦的闪耀,跨越千山万水的追寻,心中依然充满了力量,就在世界某一个角落,有你和我认真地在绽放,瀚宇之花盛开的地方。”我校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闫娜在《瀚宇之花盛开》中写下了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共同心声。《瀚宇之花盛开》被国家汉办确定为汉语教师志愿者歌曲。

兰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于2009年获批,截至目前共培养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151人,中国学生716人,面向世界35个国家派出实习汉语教师461名,其中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409名。实习学生中26人次荣获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授予的“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和“优秀公派教师”荣誉称号,培养出一大批致力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优秀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填大学志愿时,侯贝贝坚定地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后又在兰州大学文学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2018年至2021年的三年间,侯贝贝分别前往泰国帕瓦纳·菩提坤职业学院、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69中学孔子课堂担任中文教师志愿者。“当我在曼谷的车站、地铁站,莫斯科的机场看到路标或大屏上的中文,还是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我知道,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责任重大。”

肯尼亚华文学院是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实习基地之一。苏马雅是该校一名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她随着公司的商贸团来到中国。她说,中国之行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深深感到这个文明古国正发展得越来越好。她希望有机会能够再去中国,有机会看看黄河边的兰州大学!

我校是国内首批开展孔子学院建设工作的高校之一,建设有三所孔子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格鲁吉亚阿尔特大学孔子学院,学院秉承推广国际中文教育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宗旨,遵循孔院章程,明确办学任务,成为各地标志性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传播基地。

在哈萨克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课堂上,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徐凯琳身着旗袍,为汉语学习者展示着中国茶艺。“希望自己能够认真完成志愿者的工作,将汉语传授给他们,将中国文化带到哈萨克斯坦去,让他们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希望有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徐凯琳凭借突出的能力最终获得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殊荣。

文学院郭茂全老师曾赴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任教近两年时间,那段经历他至今难忘:“每一位汉语教师都是一位文化使者和友谊,他们用辛勤的工作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国外学生的汉语能力,让他们感受汉语的魅力,传递友好的情谊。”

近年来,三所共建孔子学院积极组织参与“汉语桥”世界各级学生中文比赛、“孔子学院日”“国际中文日”“最·孔院”“一分钟·谁是‘带货王’”等系列活动并荣获佳绩。

着力引进和培育人才
搭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桥梁

2013年,外教乌力来到兰州大学,开启了德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实现了自己在中国工作的梦想。在这里工作的9年,乌力见证了学校发展的点点滴滴,“以道路为例,之前去榆中县城没有公交车,只能在校门口坐私营面包车,路上坑坑洼洼的,现在路特别宽敞。”

乌力深谙中国文化和哲学,他总能把德国文学或哲学作品里的内容和中国的相关内容对比给学生们以启迪。他说:“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我希望能够做好翻译工作,成为沟通两国文化的桥梁,把更多精彩而鲜为人知的中国故事介绍给欧洲。”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国际化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2013年以来,累计引进近7000余名长短期国(境)外专家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等活动和文化交流互鉴中来。

来自克罗地亚的莫帕是学校放射化学专业方向引进的第一名外教。提及兰州,莫帕教授说:“兰州人很热情,像克罗地亚人一样友好。我早晨出去散步,遇到的人都会对我微笑;我跟陌生人打招呼,也会得到他们友好的回应,这让我感觉很亲切、踏实。”莫帕也慢慢爱上了中国味道,喜欢兰州牛肉面、烤馕等中国美食,“甘南的牛奶和我老家的口感一样好!”

巴基斯坦留学生那斌不仅是我校留学生中的一员,也是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位外籍工作人员。推动中国教育与世界的互动,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和纽带,这是那斌作为教师的职责和使命。那斌还介绍说:“求学期间与英文流利的妻子结缘,她教我中文,带我去看当地最古老的民俗,很感激能够在中国遇到她”。现在,二人已经结婚,那斌把家安在了中国西北,兰州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除此之外,学校不断加强小语种学科建设,目前已开设俄、日、德、法等小语种课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2021级笔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生汪瑞琪有幸被学校推荐担任国际官员研修班的项目助理,为坦桑尼亚外宾翻译中文。她说:“与外宾接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一直身体力行践行着我们所奉行的价值观,而我有幸曾成为宣传和实践这一理念的一员,这段经历让我非常难忘。”

近年来,学校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来校留学,累计招收培养留学生3000余人,培养出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留学生,为“一带一路”建设培植了友谊的种子。

醇香鲜美的兰州牛肉面改变了来自尼日利亚留学生金佑琪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学习之余,金佑琪都会去专业学校学习拉面。现在的金佑琪已经能够独自做出一碗地道的牛肉面。毕业后,金佑琪打算在尼日利亚开一家牛肉面馆,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回家乡,让更多的人爱上中国美食,爱上中国文化。

凸显大学文化底蕴
发挥“一带一路”文化区位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学校积极发挥优势,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以“一带一路”联盟为抓手,办好“一带一路”论坛。

2015年10月,由兰州大学等47所中外高校在甘肃敦煌共同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达成了《敦煌共识》。联盟为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全面交流合作。目前,联盟成员总数已达到184个。

此外,还承办了多个“一带一路”高端论坛,如:“一带一路”文化圆桌会议,“一带一路”文化圆桌会议之“文化交流”分论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国家创新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商学教育论坛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专家学者汇聚兰大,为和平发展,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凝聚智慧。

多年来,学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保持着频繁的学术交流,在丝绸之路文化方面的研究从未间断。

我校文学院彭岚嘉教授与博士杨艳伶合著、Iskandar6Ergashov翻译的《中国古丝绸之路第二卷》(俄文版)由乌兹别克斯坦出版东方出版社于2018年底出版发行,成为兰州大学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的代表著述之一。

文学院程金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图志”的阶段性成果《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中文、英文、俄文)第一辑三卷本已出版,内容体现了丝绸之路人文与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项目具有跨国际、跨学科、跨文化、多语种的特点,对纵深了解丝路沿线国家地区人文艺术和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先后赴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英国等地进行调研,所到之处考察了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及文化遗址,与当地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座谈,深入交流了欧洲国家在丝绸之路艺术方面的文化资源。”程金城介绍说。

中外文化的互鉴,不是简单地交流与沟通,而是一场场一件件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化活动。

“中华情韵”——兰州大学大学生艺术团加拿大巡演、政国院师生赴乌克兰暑期交流活动、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训练营、“敦煌文化行”活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持续不断。任贺贺是跟随学校赴加拿大艺术交流代表团的一员,在表演活动结束后,她说道:“我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它可以跨越国界,超越种族,因为它展现的是人们向往真善美的愿望。”

“通过‘心连心、面对面’式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间的理解、认同与互信。”在兰州大学“一带一路”多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丁淑琴看来,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兰州大学正在努力利用自身优势让中国元素随着“一带一路”逐步走向全球。

《兰州大学报1074期02版》

发现错误?报错
文:曲倩倩
图:
视频:
编辑:徐琦
责任编辑:徐琦
主编:肖坤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