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青年学子: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3-10-12 22:26
作者:马富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马富春


“暑假期间,我们深入到基层一线,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融会贯通,通过多元的方式、生动的讲述,不仅为当地群众带去了理论知识的普及,同时也磨炼了我们担当的‘宽肩膀’、宣讲的‘真本领’。”参加天水师范学院理论宣讲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李峙说。


今年夏天,一场场“双向奔赴”的宣讲活动在陇原大地展开,甘肃高校学子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三下乡系列宣讲活动,组建宣讲团队229支,累计宣讲场次556场,与广大群众面对面宣讲、心贴心交流,将理论宣讲带到基层一线。


送文化知识到基层


兰州大学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实践团深入基层,在尉犁镇开展文艺下乡、理论宣讲、急救知识培训、医疗卫生知识宣讲、健康义诊等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基层送去温暖,并通过汉语和维吾尔语相结合的形式向当地群众开展了《盛世中国》主题宣讲;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同音筑梦,推普助兴”主题服务实践团成员发挥各自专业所长,通过推普调研、国学知识宣讲、重温红色故地等方式,促进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和推广,引导当地群众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兰州理工大学“法治中国青春行——法律知识普及活动”社会实践团前往白银市会宁县进行法律知识宣讲活动,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通过法治宣讲、发放普法宣传资料等方式,结合案例向当地群众讲解了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重点宣传了《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解答了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引导当地群众增强法治观念,多学法,会用法。


甘肃政法大学组建9支“青春法治行”“八五”普法社会实践团,300余名实践队员奔赴各地,以“模拟法庭”、专题课件等形式,宣讲了《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知识,助力普法校园进课堂,引导孩子们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护航青春成长。


书写科技助农“大文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大甘肃学子立足所学专业,发挥青春才干,将理论付诸实践,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深入学习、扎实调研,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在助推乡村绿色发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支持,彰显青春担当。


西北民族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宁夏、甘肃等地开展规模化肉牛养殖、中草药种植推广、野生蕨菜生长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探秘扎尕那、洋布质朴古村落,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结合起来,到田间地头去、到农民群众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助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我们就是想通过‘跟着茶农干,做给茶农看’,把实验室搬到田地里,对茶园问诊把脉,实实在在地帮助茶农解决种植难题。”前往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实地调研湄潭茶产业发展现状的甘肃农业大学实践团成员说。


在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内,兰州财经大学赴夏河实践团牵住了养殖的“牛”鼻子。在开展社会实践期间,实践团成员们走进牧区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牧民养殖意愿及牦牛养殖的实际困难,帮助牧民为牧区牦牛做体检、授精、疾病筛查和产牛接生,以提案报告的形式就牦牛的优质养殖和加工销售向当地村委、合作社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以实际行动为牧区养殖送去科学技术,带去专业服务。


兰州工业学院赴积石山县胡林家乡、永登县西街社区生态环保调研实践团通过了解地域环境基础现状、环保政策实施与效能、资源利用情况、青年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以及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等内容,结合地区发展经验,深入沿线村镇、社区调研绿色低碳发展经验,形成专项调研报告,探寻新发展理念下中国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汇聚青年力量助发展


助农直播带货化身农产品“代言人”,“专创融合”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火热青春与社会实践的“双向奔赴”,广大青年学子让青春实践服务在基层,争先在一线。


“说真的,直播助农的效益很好,瓜农的笑容比瓜还要甜。”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实践团成员开心地说。这个暑假,他们在酒泉市瓜州县、张掖市临泽县等地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在田地里、直播间架起设备、开启直播,将三道沟镇、腰站子东乡族镇、河东镇等7个乡镇的30余种特色农产品进行线上推广,充分展示瓜州县、临泽县农业的发展成果,不断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通过调研分析,建议性提出符合地方特色的融媒营销路线。


走进基层看发展,深入乡村促振兴,兰州工业学院实践团300余名青年大学生将企业车间、特色产业园串珠成链,发挥学科专业特长、精准对接地市基层和企业需求,因地制宜开展了产业调研、创新创业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研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地方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地方农牧业产业园发展提供优化方案和可行性建议。


聚真情奏响“爱心曲”


开展“七彩假期”少年儿童关爱行动,开设“红领巾暑假爱心托管班”......广大青年学子秉持“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设计安全自护、课业辅导、人际交往、生命教育、红色研学、兴趣课堂等多样化活动内容,引导青少年增长知识,充实自我,锻炼能力。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活动,在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陪伴下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感受到了更多的关爱。”“红领巾暑假爱心托管班”公开课让白银市白银区东台社区里一位家长非常感动。西北师范大学开展“‘好伙伴 共成长’爱心师大 陪伴成长”行动,青年学生用真情与陇南市礼县的关爱对象面对面交流思想、手拉手沟通感情、心贴心共解难题,把温暖送到每一位关爱对象的心坎上。


兰州文理学院“七彩假期”爱心服务实践团用实际行动助力全省“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依托“七彩小屋”、青少年活动中心、街道(社区)、村镇活动中心等,开设“红领巾暑假爱心托管班”,让孩子们度过了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同时也解决了很多像城乡困境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新业态就业群体子女假期“看护难”的问题。


据介绍,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开展以来,甘肃各高校2361支实践团队,20万余名青年学子投身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大地,以实干书写担当,广泛开展理论普及宣讲、乡村振兴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等行动,青春身影活跃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一场场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广大甘肃学子把个人成长成才的‘小理想’融入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大情怀’中,在助力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了青春力量。”团甘肃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Baidu
责任编辑:陈凤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