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大先生——包虫病专家蒋次鹏

日期:2020-12-10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蒋次鹏(1933—2017),湖南湘乡人,包虫病专家。195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当年秋天到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工作,1987年创建并成立兰州大学医学院包虫病研究室,任研究室教授、主任。多年从事包虫病研究,在包虫增殖生长的规律研究、泡型包虫病临床病理学和包虫病中医治疗的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曾主持举办全国包虫病学术会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88)和国家发明专利1项(2004);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南省及甘肃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1981年,受WHO和卫生部委托,主办为期三周的包虫病防治讲习班,并主编教材一部。1992年,被阿根廷国际包虫病学会委任为中国分会负责人。1994年,获英国剑桥传记中心20世纪成就奖和银质奖牌及美国传记研究所国际文化荣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经卫生部批准,主办国家级的CAM讲习班。

1956年8月,蒋次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立下了“为了支援大西北,我愿去兰州工作,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西北各族人民”的誓言,并于同年秋天来到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也是甘肃常见的一种地方病。由于一直没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所以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单靠手术切除,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蒋次鹏曾为一位患者做了十来次手术,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病人被包虫病夺去了生命。病人的不幸给蒋次鹏强烈的刺激,他想另辟蹊径:“能不能采取药物治疗,使病人免遭手术之苦呢?”于是,他就注意从临床中搜集包虫病患者的病例。

1970年,蒋次鹏在甘肃漳县首次发现肝泡型包虫病,不久便整理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肝泡型包虫病》一文,并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全文发表。前美国寄生虫学会主席、华盛顿大学Ransch教授以及澳大利亚著名专家MeManus教授称赞该文是关于肝泡型包虫病撰写最为完善精辟的论述。

在学习和钻研中医理论时,蒋次鹏萌发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包虫病的想法。这时,在湖南的同学来信劝他回母校工作,他回信说“我的事业在甘肃,我要为防治包虫病闯出一条新路。”1978年,经过他多次申请,学院终于同意在中医教研室建立包虫病实验室。

筹建包虫病实验室,一无设备,二无资金,三无人员,困难重重,“这样的条件下,他能作出成绩吗?”不少人对此持怀疑态度。然而,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白手起家,自己动手,借了一间简陋的平房当实验室,没有资金他就拿出自己的工资,没有仪器,就向其他教研室借用,没有辅助人员,便自己亲自动手饲养动物,进行试验。他生活的日程表上很少有休息两字,他每天都在实验室观察数据。为了弄到感染包虫病的动物内脏,寒冬腊月,他提着塑料包,冒着刺骨的寒风,大清早乘上公共汽车,到20多里外的土门墩屠宰场去采集标本,中午回来顾不上吃饭,又立即对动物的肝、肺包虫进行分离和接种,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成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棘球蚴动物标本模型。据蒋次鹏的女儿回忆:在开展小白鼠接种解剖时,没有实验包,蒋次鹏一个不会拿针线的人,一针一针地亲手缝制手术包;没有别人帮助,他就叫上自己的妻子一起开展动物实验。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见证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初心。

为了研究包虫病,蒋次鹏走遍了青海、宁夏、四川及甘肃省内甘南、敦煌、河西走廊、漳县和临洮等地。为了探索人体泡型包虫病的感染途径,蒋次鹏赴漳县深入农村,对包虫病患者一个个进行登门调查。没有汽车坐,就搭老乡的牛车,没有牛车就步行,他和农民群众同甘共苦,吃土豆,睡土坑,在半个多月里,走访了300多人。他发现养狗、打狐狸的人最易患包虫病,顺藤摸瓜,他终于摸清了包虫病的感染途径和发病规律。蒋次鹏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尽心培养每一个研究生,带学生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开展调查工作。有一次,因为太过劳累,蒋次鹏脖子上长了个大疮,俗称砍头疮,当地的医疗条件差,学校知道后,要派车去接他回来接受治疗,但当时正值调查的关键期,他依然坚持完成调查后才回到学校。

蒋次鹏生活十分俭朴。他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每次出国也是精打细算,给国家节约外汇,省吃俭用。他先后9次出国,共节省约千元美钞,分文不少交给了组织。而他在一间狭小拥挤的房子里,除了办公桌、小书架和两把木椅,一张检查病人的单人床之外,就是各种仪器,室内堆满了实物标本、书籍资料。这间房子既是他的办公室,又是他的病房兼实验室。

除了对包虫病进行全面研究外,蒋次鹏还对囊尾蚴病、弓形体病、黑热病、血吸虫病和蝇蛆病等流行病进行调查及临床研究。他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全国民主党派表彰大会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会先进个人”。

蒋次鹏在科研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专著近30部。他主编了《包虫病学》《棘球绦虫和包虫病》等教材与著作,参与编写的《临床肝胆病学》获北方十省优秀图书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先后获得甘肃省优秀论著奖。1985年,在西班牙第13届包虫病学大会上,蒋次鹏的参会论文《人体包虫病增殖生长的光镜显微观察》被授予1985年米格尔·贝佐国际特别奖。

1990年,蒋次鹏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我在西北工作了30多个春秋,现在年近花甲,该为故乡人民干点事了。”但他仍然关心兰州医学院包虫病研究室的建设,经常写信或打电话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先后带出博士、硕士研究生11人。1991年7月,蒋次鹏在繁忙之中,来兰州主持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1992年4月,蒋次鹏又回到兰州医学院工作。

2014年7月,重病中的蒋次鹏委托家人,将自己毕生所作的医学专著和一生收藏的专业图书等共计2000多册捐赠给兰州大学图书馆。

蒋次鹏一生都在为医疗事业努力奔走,为无数病人带去了希望。先生之高义,令人感佩!

    发现错误? 报错
    文:
    图:
    视频:
    编辑: 肖超元
    责任编辑: 许文艳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