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兰大人】十年磨一剑——记“外教社杯”视听说组全国一等奖获得者刘婧

日期: 2023-07-19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原创·首发·独家

在美国的大学课堂津津有味地讲述中国文学、书法和太极,带着外国学生穿上中国传统服饰欢快地跳广场舞,利用闲暇时间在当地社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讲座……她热爱英语教学,更热爱传播中国文化。她就是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师刘婧。

工作十年来,她让一批批学生爱上了英语课,也将一个个学生送上了各类英语竞赛的领奖台。十年磨一剑,今年,她也终于在“外教社杯”英语教学大赛中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亲切自然的台风以及超强的临场应变能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省赛冠军的身份代表甘肃获得了“视听说组”全国一等奖,这也是我省在此赛事中获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回顾这十年来的历程,她始终坚信自己拥有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职业;十年后站在讲台上的她,甚至比刚入职时更加热爱教学。

打开“另一扇窗户”

大学时期,主修英语教育专业的刘婧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把母语忘光了。”

从那时起,自小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的她决定辅修对外汉语双学位,“辅修双学位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英语专业的优势,更是希望自己不忘中国根,能够把中国文化通过英语传播出去。”

虽然心存这样美好的愿望,但大学期间的刘婧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能够有一天真正做到这件事。三年时间,牺牲了几乎所有的周末和寒暑假,刘婧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双学位,而这如同一颗撒下的种子,终于在某一日默默开出了花。

来兰大的第五年,刘婧争取到了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从事汉语助教的机会,“在一年的汉语教学期间,我想我成为了一名更好的英语老师。”刘婧直言,此时的自己恰好处在一个教学“瓶颈期”,“就是当我比较熟悉一种语言之后,我开始很难理解学生不懂那种语言的感受了。”但在乔治梅森大学担任助教时,刘婧也常常会被问到一些她自己也不太能回答得出来的汉语语法问题,尽管这是她熟悉的母语。

有一次学生问道,“你学了多久汉语”和“你学了多久汉语了”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刘婧回忆说:“我当时觉得‘了’是个虚词,它本身无意思,所以这两句话应该没有什么区别。”但随后,那位外国学生却纠正道:“老师,‘你学了多久汉语’是你现在已经不再学汉语了,而‘你学了多久汉语了’说明此时你仍在学汉语。”刘婧一下子就想到以前在英语课上学生们总是搞不懂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但如果用这两句话去讲解,也许学生们就能更加容易地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那时候发现,原来只有深化对母语的理解,才能更加清晰英语教学的思路。”刘婧深有感触地说道。

在国外教汉语的这一年中,除了自己的语言教学技巧得到极大提升以外,刘婧觉得最重要的是“我真的完成了想要传播中国文化的梦想。”

在兰大的英语课堂上,刘婧也常告诉学生们“It's.super.cool.to.be.a.Chinese.who.can.speak.good.English.”她认为,学好英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也能让世界看到更好的中国。我们不仅要打开聆听世界的大门,也要为自己的语言在国际话语体系上加分。

在美国交流期间,刘婧会给学生们讲解太极、书法、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会和他们一起穿上中国传统民族服饰跳广场舞,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很多学生在上了她的课程后,都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纷纷表示想到中国学习交流。项目结束前,刘婧被乔治梅森大学评为“年度杰出助教”,这也是他们第一次为助教设立该奖项。

期间,刘婧还常常受邀到小镇周边的中小学为他们开展中国文化讲座。有一次她让大家说出自己喜欢的中国菜,没想到学生们脱口而出“orange.chicken”,这让刘婧哭笑不得,其实地道的中国餐厅根本没有这道菜,“这只是在美国当地被改良过的糖醋里脊而已”。这件事让刘婧明白国外很多人对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所以我常常鼓励我的学生,一定要发挥好自己会讲英语的优势,去传播真正的中国文化。”

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被问起“外教社杯”的获奖经验,刘婧反复提及是自己运气好,“如果非要说除了运气还有什么,那可能就是大学时期曾在各类大赛中刻意打磨过的演讲技巧。”这为刘婧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和讲课是相通的,那些曾站在聚光灯下大胆表达的经历让我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和交流者。”这也是为什么她非常热衷于培养学生的公共演讲技能,因为她自己就是直接受益者。

每一次参加教学比赛,刘婧都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我终于有机会观摩同事们精彩的课堂了,因为平常我们的上课时间大部分是重合的,没有机会去向别人学习。”比如安心老师,每次听她的课刘婧都感觉很享受,被她独特的教学风格所吸引,会认真学习安心老师是如何把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内化到课堂实践当中的。还有何磬老师的课程,总能将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巧妙融合,佩服的同时带给刘婧太多新的启发。“从优秀的同事身上我不断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学着完善我的授课方法。”

进入兰大之后,刘婧常常感慨:“我发自内心地欣赏我的学生,总是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我在跟学生一起成长。”

在教高阶英语时,刘婧发现“其实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本身就很好了,他们只需要思维上一点小小的启发。”于是,刘婧的课堂上总是会留足让学生表达的机会:演讲、辩论、提问、挑战都是每堂课最宝贵的环节。“他们总能代表最年轻最有朝气的一代人,找到你最意想不到的角度、表达出一个让你叹为观止的想法。我想只要心里一直装着学生,用学生视角、思维去思考问题,一定能挖掘出来学生真正需要的干货。”

“今年已经是我来到兰大的第十年,我每天都感恩着兰大对我的知遇之恩。”

备赛挑战中的成长契机

备战“外教社杯”省赛期间,刘婧读完了指定参赛教材的全套书目,精心选出最适合自己教学风格且能展现本校教学特色的一个章节,作为最终课堂展示的内容。

长达两个月的备赛中,刘婧得到了外国语学院领导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院长朱刚老师专门听课并耐心细致地提出了指导方案;副院长丁旭辉老师为此安排公共外语教学中心开展了两次观摩课活动。刘婧很难忘记,那个炎炎夏日,教研室坐满了来听课的同事,每位老师都认真地记录着课程内容,倾囊而出、尽己所能地贡献出改进意见和应赛策略,大到教学法的运用,小到课件中的字体颜色。她感动地说,最后比赛呈现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系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而全国总决赛的备赛过程,刘婧坦言遇到了比想象中更多的困难:本次大赛备赛时间从往年的一个月缩短到10天,由于要一边上课,一边备赛,教学设计只能一次成型,甚至没有精心打磨的余地;抽到的赛题亦是非常生涩难懂的考古学,这要求她认真了解这个领域最新最有价值的议题,才能让授课展示有亮点和观赏性。

这十天里,她讨教了参赛经验丰富的同事和前辈,访问了曾研究过考古学的朋友,还请教了自己大学时期教授教学法的老师,也正是这些来自他们的温暖相助,让刘婧懂得了这次比赛对她真正的意义。当然还有那群可爱的学生们,赛前不厌其烦地陪刘婧演练、试讲,从听众的角度去帮她分析课堂效果,斟酌课堂用语的难易度,甚至连PPT里微小的动作设计,学生都能细心地帮她提出优化方案。

事实证明进入国赛的选手们也的确都是英语界的“高手”:“十强选手中有牛津的教育学博士,有联合国常驻翻译,还有巴斯大学毕业的高级同传,他们每个人的教学能力和语言素养都是极其出色的。这些参赛老师们明明都已经足够优秀,但他们还都十分谦逊好学,甚至能够脱口而出其他选手教师的名字、讲课内容及其亮点。”能与这些精英过招并与他们交流学习,让5天的上海之行在刘婧的教学生涯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比起实力,刘婧更愿意将此次获奖归结为“运气”:在总决赛即兴说课环节,她抽到的听力材料是“C919大飞机的制造与试飞”,词汇和文本都专业性很强,对于公共外语类学生这一目标群体来讲难度很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她立马想到了她讲授的英语演讲课中一个重要的演讲技巧:如何将一篇很晦涩难懂的内容,通过信息裁剪的方式恰当地传达给听众。也正是这个教学设计的独特视角和亮点,给很多评委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刘婧常常在自己的英语公共演讲课上鼓励学生:“在大学时期一定要逼自己尝试站在聚光灯下,勇敢地磨练口才和公共表达,不厌其烦地从怯场、社恐和害怕失败的情绪中解救自我”,她想通过自己的参赛经验,鼓励更多的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兰州大学报》1068期02版

发现错误?报错
文:孔亚​男,孙苡芝,任妍
图:
视频:
编辑:李心月
责任编辑:李心月
主编:肖坤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