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兰大人】何磬 :但行教途 无问西东

日期: 2023-09-22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原创·首发·独家

“我在兰大教书已经20年了。”眼前的人面带笑意,双手握着杯子,回想着与兰大的初相识。

何磬,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2021级英语丙班、丁班班主任,讲授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演讲、国际组织文献选读等课程,曾获兰州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决赛一等奖指导教师等多个教学、学生学科竞赛奖项……“我的母亲也是一名老师。”何磬说,从小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他选择了师范专业,2003年毕业后,顺利成为兰州大学的英语教师。

从普通教师,到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再到成为被学生信赖的朋友,何磬用了20年。这20年,他用实际言行践行着“躬耕教坛”的教学准则,用国际视野强化着“强国有我”的责任意识。

正如何磬在学习通签名上写的:“但行教途,无问西东”。

“我是一个可能会‘加戏’的老师”

“我很会给自己的课堂‘加戏’。”何磬说出这句话时,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的课堂,总是生动有趣。

2008年,汶川地震的噩耗让全国人民心痛。国家哀悼日期间,恰好有一天是何磬的课,他便将课程内容进行了修改。何磬搜集了国内外有关此次地震的部分英文报道内容,让学生准备一些小蜡烛,在课堂播放了伤感的英文歌曲,借此表达对受灾同胞和遇难者的同情与哀悼。

从2006年开始,17个年头里,何磬经常会在春季学期的大学英语课上设计一节特殊的“将军院”课程。在向教务处报备后,他会把学生带到“将军院”上课。在那里,他们一起欣赏同学们课前排好的英文话剧,赏析他精选的经典英文歌曲。夏日,微风,榆中校区风景;话剧,歌曲,英语学习风情。

除了在教学形式上给自己“加戏”之外,何磬更多的是在自己的教学任务上“加戏”。

在何磬讲授的公共英语演讲课上,每位学生每学期要进行三次正式演讲。这三次演讲的主题各不相同,每一次演讲的分数由“提纲分数”“演讲稿分数”“演讲表现分数”三部分构成。

何磬一学期带三个班,一个班平均35位学生,一次演讲打三个分数,三次演讲就是945个分数———这远比给学生打出一个演讲总分复杂得多。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完成一份有些繁琐的工作时,何磬说这样才能保证客观、全面,以评促学。“有些同学演讲的时候会紧张,但他的稿子写得很好;而有些同学很‘社牛’,实则说了一通后发现稿子还要再打磨。”何磬回忆道。

三个不同的分数衡量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努力程度,即使打三个分数会耗费何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他也依然坚持如此打分。这945个分数不仅留在了同学们的成绩单上,也留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何老师会针对你个人的表现,非常具体地给出改进建议,甚至细节到一个词的用法。”管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罗秋悦在谈到何磬时,敬佩流露在字里行间。“他非常在意我们每一个小技巧的进步,即使一段时间后我们会遗忘这些知识,他还是会付出大量的精力帮助我们成长。”

何磬虽打趣自己爱“加戏”,实则每一次“加戏”的初衷都是给学生更好的课程体验———既要给英语学习赋予有趣的形式,也要给学生带来更为精细的帮助。

“我期待能和学生目光相对,彼此点亮”

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是交朋友的第一步。何磬说起自己的学生时,会骄傲地说:“我会记住每一个同学的名字。”

这不仅仅是因为何磬在线上线下都和同学们有充分的交流,更是因为他想和同学们成为朋友。

2019年,何磬受邀参加了一个特殊的聚会,是他任教后带的第一届学生举办的毕业十周年重返母校聚会。何磬赶到现场时才发现,受邀的老师大多是专业课教师,而自己是唯一的一位公共课教师。

“公共课教师给学生上课的时间通常只有一到两年,所以很容易被忘记。但他们能想到我,还邀请我参加聚会,我挺欣慰的。”何磬说。

这种挂念是学生和老师之间最淳朴的情感联结,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后来何磬又受邀参加口腔医学院毕业生的十周年聚会,为了见上一面,他和校友们努力克服十几个小时的时差。“当时我在美国,他们说即使我在线上也想和我聊聊。”何磬说。十几个小时是中国和美国的时差,但不会成为彼此牵挂的朋友之间的时差。

当他曾经的学生得知何磬在北京借调时,两人在北京续写了一场毕业十年后的见面。“那是我2010级的一个学生,叫俞冬秀。”何磬谈起过往学生的名字时,从无马虎。俞冬秀在给何磬的微信中写着:“我希望我儿子以后也能遇到很多用心教学的老师,比如外国语学院的何老师您,哲学院的汪老师,新闻学院的穆老师……”

“对学生来讲,他就在乎你对他们重不重视。”何磬说。分别十年,正是因为他与学生相互尊重,这场师生情才能一直延续至今。

“在大学里和学生待在一起让我觉得舒服、有力量。”回校之后的他欣然接受了英语系系主任史菊鸿老师的邀请,再次担任了外国语学院2021级英语丙班和丁班的班主任。

除了在公共课上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他也积极和两个班的学生交朋友。从参加班级班会到参加年级运动会、学校运动会,只要班级有需要,他都会第一时间参与其中。

“何老师关心班级生活,我们大大小小的活动他能来的都会来参加。我觉得他一点儿都没有架子,特别亲切。”外国语学院2021级英语丁班王思齐说。

不管是对自己公共课上的学生,还是对自己带班的学生,何磬都用一百分的热情与他们的交流,时刻准备和同学们进行一场“友谊长跑”。

“课堂,就是我的舞台”

对学生来说,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鲜的,但对老师来说,可能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在课上讲演讲理论,陪学生练演讲技巧,教同学们英语知识。

但是这样看似重复的课程内容对何磬来说却不是一种“复制粘贴”。“我每次上课都会加入一些新的东西,把上课思路理顺。我不希望我的课堂是重复多次的、没有精气神的课堂。”何磬说。

2022年,何磬所教授班级分组共同制作完成了一本“My/Favorite/English/Speeches”的电子杂志。在这本杂志里,能看到课堂上每一个小组成员收集到的他们最喜欢的演讲、演讲的中文翻译和学生的分析收获等内容,甚至部分还有编后语。

“本杂志不仅仅是一次小组作业的成果,更是对本学期课程的总结和反思,特此感谢本组成员对本次编辑工作的辛勤付出。”这是其中一本杂志某一页上的编后语,一幅莫奈的画印在底部。宁静的画面上端写着“2022年秋兰州大学Mr.He公共英语演讲课学生作品”。漂亮的图片,精美的排版都倾注着小组成员的心血。这是何磬第一次尝试用“电子杂志”这样的形式总结课程,也给同学们的公共英语演讲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何磬的课堂上,你还能看到春天的迎春花、夏天的烈阳、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白雪;听到系列国际组织的英语演讲,了解到最新的时政动态。这些每天在身边出现的“新东西”都会为他的课堂添彩,而最新的学习素材总能在循规蹈矩的传统英语课堂上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国际视野。这种国际视野也是何磬从一次次的进修和探索中摸索来的。

十二月的北京天气寒冷,但他疫情前每一年都雷打不动地前往北京参加英语演讲教学研修,到“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决赛现场“打卡”,与同行的老师交流,从中不断学习。

八年前,他作为国家留基委公派英国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前往英国,学习国外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访问学习结束之后,他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课堂中,帮助学生们更深层次地了解“critical/thinking”。

而就在去年,外国语学院又新开了一门叫“国际组织文献选读”的课程,老师们组成课程组,新编讲义给学生上课,何磬便是其中一员。

开设新课比重复旧课难,对老师们来说会有很多挑战,但何磬说:“同学们需要有一种新的国际视野,你需要走出去,讲中国故事。无论是公共演讲课,还是文献选读课,它们可能会帮助你打开另一扇窗口。”

把语言当成利器,为每一颗“中国心”装点国际视野,这是何磬数十年“更新”自己的初衷。“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只要大家肯往外说,说的人逐渐多起来,就会让全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何磬说。

“何老师那种‘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让我也更加认真地对待大学课堂,鼓励着我持续努力。”罗秋悦说。

“我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我做的是一些普通的贡献。”“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老师。”……何磬总会反复提到“普通”和“平凡”这两个词。

在他看来,做一名兢兢业业的老师,帮助学生成长是自己最本职的工作。在这样看似平凡的教学过程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何磬用他的言行为今年的教师节主题做出了最真实的注脚。

一周后,何磬将再次前往英国进修,“继续给自己充充电,回来后接着改进课程,我还要给学生们补充更新的内容嘞。”何磬说。

《兰州大学报》1072期03版

发现错误?报错
文:顾雨彤,马瑜
图:
视频:
编辑:李晓婕
责任编辑:李晓婕
主编:肖坤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