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放射化学与核环境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日期:2023-09-01 阅读: 来源: 关键词:

8月3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成效、国家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有关工作和第39个教师节系列宣传庆祝活动安排,并发布了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兰州大学吴王锁教授领衔的“放射化学与核环境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教师团队”是一支由29人组成的科技创新教师团队。团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关键放射性核素的迁移研究、放射性核素分离提取研究、放射分析化学研究以及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交叉研究为主攻方向,坚守西部、团结协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团队事迹简介】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队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吴王锁教授的领衔下,不忘初心,心有大我,始终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团队有甘肃省师德标兵1人、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校优秀共产党员4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1人。团队践行“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的使命,至诚报国,入选省级教学团队,获批核环境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核与放射分析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的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应用化学两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获批核环境安全与放射分析甘肃省国际合作创新基地,所在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团队践行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打造人才培养的国家队。一是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成果突出,出版教材5部,承担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专业核心课程《走近核科学技术》上线学习强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获批首批国家一流线上金课、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案例上线新华思政栏目,连年被评为通识课人气课程。二是坚持以本科生培养为基础,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以社会满意度为宗旨,注重提升学生学术创新水平,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多次在“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核+X”创意大赛等活动中获奖。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新阶段,特色发展,重任在肩。团队坚持“四个面向”,打造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技术创新的策源地。一是基础研究勇创新。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突出核学特色,注重协同创新,获批教育部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聚焦核环境安全,持续深入系统地开展了乏燃料后处理、核设施退役、放射性废物处置领域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同行认可的科研成果,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等80余项,近五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多篇。二是应用研究求突破。团队打好特色牌,聚焦区域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与中核集团共建研究院、成立甘肃核产业研究院及研究中心、共建创新联合体。三是成果转化有成效。团队围绕国家核产业链,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融入和服务健康中国、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行动,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中标加速器驱动硼中子俘获肿瘤治疗装置研究开发项目,也获得了多项科技奖励。四是建言献策促发展。为甘肃核产业发展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撰写的《推进我省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被省委、省政府采用。

知行合一,甘于奉献

新征程,铸剑强国,核以道和。团队立足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两弹”精神,科学普及核知识,打造铸剑强国的开拓者,核以道和的智囊团,相关成果及事迹被央视、《光明日报》、《科技决策参考》、《甘肃政协》等报道。团队将主讲的课程从校内讲到校外、业内讲到业外、国内讲到国外、基层讲到高层。一是围绕党和国家政策讲,应邀在中央党校讲授并为共产党员网录制《核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受邀做客新华网名校公开课并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邀请讲授课程思政;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讲,《走近核科学技术》已上线学习强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三是走出国门讲,应邀在联合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及国际原子能机构阐述“核以道和”的核能和平利用理念,在希腊文明对话·世界公众论坛上强调和平利用核能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四是深入基层讲,推动了相关涉核项目平稳落地。兰州大学精彩一课栏目以“讲好一门课,影响众多人”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团队策划的三集《核与辐射安全》科普动画短片在中国核学会网等平台上线,深受好评。团队成员还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参与学科建设、专家咨询等工作,多次被评为“三下乡”优秀指导教师。

团结协作,持续发展

新伟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突出育人育才团队发展战略,凝练核学特色争创一流,弘扬两弹精神再续辉煌,努力打造未来可期的追梦人。团队成长和培养了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均承担本科、研究生教学工作。团队带头人为国家级教学名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在国内外同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群体中发挥凝聚作用,相关事迹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团队人数配置合理,建立了“老中青”传帮带机制,指导团队青年教师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实现团队教师主持国家级项目全覆盖,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发展平台,引进A类人才1人,1人获赫维西奖,1人获国家优青,1人入选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1人获甘肃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2人获隆基教育教学奖,4人在各类课程讲课比赛中获奖。

    发现错误? 报错
    文:
    图:
    视频: 魏彦龙
    编辑: 涂远浩
    责任编辑:
    主编: 肖坤

    推荐关注

      阅读下一篇

      Baidu
      map